ABG欧博


您的位置: 首页 >榆横家园>诗歌散文
      • 弟子规:五则国学小故事,让孩子明白何为孝

        发布日期:2019-01-24   点击量:

      • 弟子规:五则国学小故事 ,让孩子明白何为孝

        作者 :紫竹凌

         

        孝道 ,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

       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 ,甲骨文中就出现了"孝"字,这就意味着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,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。

        最早记录孝道的当属《孝经》一书 ,《孝经·开宗明义》中的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后人也是铭记于心 。

        而被奉为中国传统教育启蒙经典的《弟子规》在第一章“入则孝”便提出了孝敬父母的具体规范要求。

        今天,我们就通过几个浅显易懂的国学小故事,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行孝道 ,以古为鉴 ,孝顺父母,为子女树立榜样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  

        父母呼 ,应勿缓 ;父母命 ,行勿懒

        从前 ,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 ,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。一年冬天,非常寒冷 ,孟母突然病了,什么也不想吃。孟宗很着急的问:“娘,你想吃什么?”母亲回答:“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。”

        孟宗听完,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,四处挖掘 ,无奈 ,寒冬时节,又怎么会有竹笋呢 ?他急得大哭起来 ,眼泪一滴滴地滴落在雪地上,融化了雪,地上露出了嫩绿的竹笋。于是,他就把笋挖出来,回家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笋汤,母亲喝过汤后,不久病就好了。

        这便是孟宗融雪的故事,母亲生病,有小心愿,纵然环境恶劣 ,孟宗却用孝心创造了奇迹。

        这种精神也是《弟子规》里倡导的,即“父母呼,应勿缓 ;父母命 ,行勿懒”,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呼唤你要立刻回应,父母的命令 ,要即刻行动,切勿偷懒 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    

        父母教 ,须敬听;父母责,须顺承

        大家可能都听过“孟母三迁”的故事,知道孟子的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。孟子之所以能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,离不开母亲的影响。

        小时候的孟子 ,也是个不省心的顽皮孩子,有一天读书未放学就回家了 。这时母亲正在织布 ,见他逃学回家 ,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。孟子不解,问母亲为何发火。

        母亲说 :“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,一断就成不了布,你读书就像我织布,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 ,你现在就厌倦了 ,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 ?”

        孟子听完母亲的话,羞愧难当,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 ,日后才成为了“亚圣”。

        孟母用一番简单的道理让孩子明白,想要成为有用之才必定是日日努力的结果,容不得懈怠。而针对母亲的教训,孟子能恭敬聆听 ,顺从接受,知错就改,这才是一个可塑之才必备的基本素养 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

        亲爱我,孝何难 ;亲憎我 ,孝方贤

       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,母亲去世后,父亲又续弦。继母对他很苛刻 ,难得的是王祥依然像对待亲生母亲那般服侍她。

        一年冬天,继母生病,想吃鲜活的鲤鱼。但是,大冬天的,哪里能捕到鲤鱼呢?王祥来到了河边 ,为了能捉到活鱼,他脱掉了自己的衣服卧在冰上,用体温化开了冰块,两条鲤鱼一跃而出。

        继母知道他的行为后,大受感动,终于开始把他当亲生儿子照顾了 。这就是著名的卧冰求鲤的典故。

        人心都是肉长的 ,虽然两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,但王祥依然能真心对待继母 ,皇天不负有心人 ,他的孝心终于换来了继母的认可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

        亲有疾,药先尝;昼夜待 ,不离床

        人们常说: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,但古时候的一位皇帝却能侍奉母亲三年之久毫无怨言 ,他就是汉文帝 。

        汉文帝虽然贵为天子 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但对母亲十分孝顺,不管每天公务多么繁忙,都不忘去给母亲请安 。一次,母亲病了 ,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,一步也不曾离开,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。每天母亲的药 ,他都要亲口尝尝 ,唯恐太苦,太烫 。三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,被传为千古佳话。

        反观现代人恐怕很难做到亲自服侍年迈有疾的父母了,在医院一般是请护工照顾 ,如果自己照顾估计还得抱怨父母耽误了工作。

       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,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假回家 ,看望病危的父亲。两三天过去 ,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,这个儿子就问父亲 :“你到底死不死啊?我就请了7天假 ,是把做丧事都算进来的。”

        老人随后自杀 ,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。

        这样的事例看起来像是杜撰的段子,却是真实存在的案例,令人心寒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  

        丧三年 ,常悲咽;居处变 ,酒肉绝

        古时候,父母去世后,要守孝三年 ,居住力求简朴,禁绝酒肉 、情欲等事宜。

        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 ,在母亲生病后 ,无心学习 ,衣服也不换洗,整日在母亲床前殷勤服侍,为母亲洗马桶也不厌其烦。

        不久后 ,母亲病逝 ,蔡邕哭倒于坟前不愿回家。仆人见此情境,无不潸然泪下。之后 ,他叫仆人在坟墓边搭个小房子 ,他住在那里,继续守墓 ,以表爱母之心。

        都说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 ,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 。

        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如果没有父母 ,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。

        人生仅此一辈子,莫大的缘分才成了一家人,我们渐渐长大,父母却一天天衰老。

        终有一天,我们要挥手告别,何不趁父母尚在人间,多一些陪伴,多留一些美好的回忆,切莫等到“子欲孝而亲不待”的那天,空留遗憾和悲伤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□选摘网络